在一档综艺节目《少年说》里面,有一个男孩上台哭诉说这辈子都不想再吃苹果和鸡蛋,因为从小学时候,自己的妈妈要求他每天都要吃一个苹果,小学六年他一共吃了2190个。
小学毕业后,他终于不用被要求吃苹果了,妈妈转而开始要求他吃鸡蛋,吃了一年半,总共吃了547.5个鸡蛋。
他最后说道:“妈,虽然苹果和鸡蛋都很有营养,但是,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!”
孩子每天被强迫吃着吃一个苹果或一个鸡蛋,吃了6年的苹果和1.5年的鸡蛋,这是多么糟糕的体验啊!
心理学上有个“超限效应”,是指刺激过多、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,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。
我也曾听说过一个戒游戏瘾的方式,那就是把孩子关在一个房间里面,每天必须要玩够多长时间,结果没过多久,很多孩子便受不了了,甚至说以后再也不想打游戏了,这其实也是利用了“超限效应”。
再好吃的美食,天天吃也会腻,吃一段时间后,再看到,可能已经无法将这道食物跟“美食”这两个字挂钩了,甚至会觉得倒胃口。
父母的动机当然是为了孩子好,但父母的行为却未必是对的。当下的家庭教育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,父母打着“一切都是为了你好”的招牌,希望孩子能够全盘接受自己对其的安排,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和想法。
没有考虑孩子感受的爱,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剂毒药。
“超限效应”踩坑误区
1. 反复催促孩子做事情
孩子放学回家后,妈妈的工作开始了......
妈妈:
“你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?”
“你到底要玩到什么时候才肯去写作业?”
“能不能给我快点去写作业,等下又写不完?”
“还不快点去写作业!”
“已经九点钟了,你再不写今晚就写不完了!”
“已经十二点了,你还有多久写完?”
“让你早点写,就不听,活该写这么晚!”
......
孩子:
“我耳朵都长出茧子来了,烦死了!”
2. 大道理重复地讲
妈妈:
“我跟你说,不好好学习,将来找不到好工作。”
“你现在不学习,以后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!”
“学习太重要了孩子,知识改变命运啊!”
“你看你表哥,重本毕业后,现在工作多好啊!”
“你要加油努力啊,向优秀的人学习!”
“在学校有不懂的要主动去问老师知道不?”
......
3. 对孩子身体好的东西要多吃点
妈妈:
“每天早上吃一颗鸡蛋,能补充蛋白质。”
“喝牛奶补钙,你现在在长身体,每天都要喝!”
“这个菜有营养,多吃点!”
“这个汤超营养的,你再多喝点!”
“我跟你讲,一天一个苹果,病痛远离我,多吃点!”
......
父母希望孩子多吃些健康营养的食物,有错吗?没有错,但如果频繁地劝孩子“多吃点、多吃点、再多吃点”,则往往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不耐烦和逆反。
父母管教孩子,说话做事都要把控一个度。超过这个度,就会引发不满,结果反而吃力不讨好。
有的父母就会说:“那我不催他,他就不去写作业啊。我不跟他多强调一下学习的重要性,他哪里会知道要认真学呢?我不让他多吃点,他肯定就吃一口就不吃了,这样多不好啊!”
有这些疑虑的家长不在少数,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,如何在不引发“超限效应”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做好他该做的事情。(请认真看,学到的才是自己的!)
第一点:提醒1-2次。
提醒的意思不是要求,而是告知,“我告知你还有事情没做”。
比如孩子学习、写作业、睡觉、起床等归属他自己的事情,父母不要过度替代,当我们为他的事情着急的时候,孩子自己就不需要着急了,因为他作业写不完,父母会比他更着急;他晚上再晚睡,会有父母陪着他;早上起床起不来,父母就会催他,如果还是起不来,父母也不得不帮他请假......
当有一天孩子变成了一个对自己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毫不在乎的时候,父母不需要感到讶异,也不用觉得委屈和无辜,因为孩子这个模样,正是父母自己一笔一划勾出来的。
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成那样,那么从现在开始,停止替代、停止包办。
<p style="text-size-adjust: 100%; margin-top: 0px; margin-bottom: 0px; font-size: 14px; white-space: normal; background-color: rgb(255, 255, 255)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word-spacing: -1.5px; color: rgb(62, 62, 62); font-family: ΢ÈíÑźÚ; p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