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培训教育、黄埔品牌冬(夏)令营
报名电话热线:
18028008323(谢教官-手机、微信同号)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机、微信同号)
营地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金洲北路一街1号
粤备案号:粤ICP备2021139870号
-
微信公众号
-
凌主任
-
谢教官
近日,随着暑期到来,一种以“农耕文化”为核心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在全国多地乡村悄然兴起。这种集劳动实践、自然教育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新型研学模式,吸引了大批城市家庭参与。参与者通过插秧、采摘、制作农具等沉浸式体验,深入理解农业生产过程,感受传统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。
从课堂到田间劳动教育成暑期热点 在教育部明确提出“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”的背景下,农耕体验夏令营成为落实政策的重要载体。活动设计者将农事操作与学科知识结合,例如通过测量土地面积融入数学教学,观察作物生长周期链接生物知识。某夏令营负责人介绍“孩子们需要完成从翻土、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,这种系统性实践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感。”
多地夏令营还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元素。在南方某水稻种植基地,青少年在农技员指导下操作无人机喷洒设备,参观智能温室控制系统;北方某生态农场则开设“土壤检测实验室”,参与者通过实验分析不同土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。专家指出,这种“传统+科技”的双线教学,既能传承乡土文化,又能激发青少年对农业创新的兴趣。
城乡共融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活动特别设置“老农讲故事”环节,邀请当地村民分享节气民俗、耕作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存。一位带孙子参加活动的退休教师感慨“孩子第一次知道‘芒种赶天,夏至赶时’的含义,这种鲜活的口述史比课本更生动。”部分夏令营还组织城乡家庭结对,城市青少年教村民使用短视频平台推广农产品,村民则传授手工编织竹篓等技艺,构建起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场景。
生态意识培育从土地认知到环保行动 在环保主题营地,参与者需完成“零废弃挑战”——将厨余垃圾堆肥回田,用废弃秸秆制作工艺品。某生态农场负责人透露,通过计算“碳足迹”,孩子们直观认识到集约化农业对环境的影响。浙江某夏令营开展“小小生态调查员”活动,青少年在湿地记录动植物种类,撰写保护建议书提交至当地环保部门,已有3条建议被纳入乡村治理方案。
市场观察细分领域催生产业升级 行业数据显示,2023年农耕类夏令营报名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7%,客单价集中在2000-3500元区间。为提升专业性,部分机构联合农业科研院所开发课程体系,取得“全国研学旅行基地”认证的营地数量同比增加21%。保险企业顺势推出“农事操作意外险”,涵盖农机伤害、作物过敏等特殊风险,目前参保率已达83%。
值得注意的是,活动火爆背后仍存隐忧。个别地区出现“体验项目同质化”“安全防护不到位”等问题,某省教育厅已发布《农耕研学活动管理指引》,明确要求营地师生比不低于110,所有农具必须经过儿童安全化改造。
社会价值延伸从体验到可持续参与 部分夏令营尝试建立长效参与机制。江苏某营地推出“认养一平米”计划,参与者可通过远程监控系统观察作物生长,秋季收到自己田块产出的粮食;四川某村庄将夏令营收入20%投入“乡村教育基金”,用于资助留守儿童课外活动。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表示“这种模式既为乡村引流,又让城市家庭获得持续的情感联结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路径。”
随着第二批暑期夏令营陆续开营,组织方开始探索差异化发展有的引入非遗技艺传授,将扎染、陶艺与农耕结合;有的开发“家庭协作任务”,要求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指定农活。业内人士预测,农耕体验或将从短期活动发展为常态化教育产品,成为连接城乡、代际的重要文化纽带。
(全文完)
报名电话热线:
18028008323(谢教官-手机、微信同号)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机、微信同号)
营地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金洲北路一街1号
粤备案号:粤ICP备2021139870号